网上“充电”:大学生在“冲浪”和“社交”中自学_环球微头条
时间:2023-05-05 10:10:39来源:中国青年报

超九成受访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学习,六成线上分享学习攻略或心得

网上“充电”:大学生在“冲浪”和“社交”中自学


(相关资料图)

在网上学习的过程,对鲁东大学的胡月而言,就像享用一顿大餐:先来点儿学习博主的短视频,作为开胃的“前菜”;再上“硬菜”——视频网站上的课程或纪录片;有必要时,还可以拿起“烹饪工具”——课堂速记软件或思维导图App,自制几道“助消化的小菜”。

从靠短视频App打发时间,到在社交平台搜索考研攻略,再到自己搜集院校信息、整理攻略、上传到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李显完成了发掘社交平台多重功能的“三部曲”。如今的他已是一位考研学习博主,每天和前来他主页浏览、交流的网友一起学习,成了和上课一样寻常的事。

通过网络乃至社交平台进行自学,已是一些大学生对日常学习进行补充的常见方式。近期,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67所高校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3486份。调查结果显示,97.4%受访者曾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学习知识或技能,其中50.8%受访者基本每天都用社交网络学习,28.6%受访者每周使用三四次,11.7%每个月使用5-10次,8.9%每个月使用不超过5次。

在网络学习中提升自学能力、养成终身学习习惯

苏志杰就读于暨南大学,在一堂高数课后,老师向同学们介绍起他的教学新尝试:“我这门课也同步开设慕课,欢迎大家去学习打卡,作为课堂的补充。”苏志杰打开慕课App,发现原来他在全国还有近5万名“云同学”,在电子屏的另一端参与课堂。

最初向网络寻求帮助,苏志杰是为了适应大学里和高中截然不同的学习模式。“由于课时安排有限,很多课程中,老师不会事无巨细地讲到每个要点,也不会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巩固。”全新的学习节奏中,苏志杰有时会感到没学透。在网上搜索不懂的知识点时,他发现网上有很多大学老师开的课程,打开了这个新世界的大门,他的网络学习之路一发而不可收。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9.0%受访者已经将通过网络学习当作自己日常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最常见的是观看专家在社交网络平台发布的课程(70.6%),此外还有观看学习博主分享的学习经验(63.9%),检索绘画、摄影等特长型技能(38.4%),检索非本专业的知识(37.3%),检索做饭、人际交往等生活实用技能(37.1%),跟随学习博主一起线上自习(33.7%),等等。受访者观看最多的网络学习内容是视频类(84.4%),其次是图文类(63.0%),此外还有纯文字类(34.3%)、互动游戏类(17.6%)等。

34.1%受访者认为通过网络学习效果很好,学习了很多知识或技能;57.0%受访者认为学习效果还可以,优势大于劣势;7.9%受访者认为网络学习虽然也有用,但效果一般,劣势大于优势;还有1.0%的受访者认为用处不大。

在受访者看来,通过网络自学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72.2%),此外还有学习的时间不受限制(65.2%)、网上检索学习资源的过程简便(50.2%)。网络平台里汇聚了不同学校课程的精华部分,课时较短,满足了苏志杰碎片化学习的需求。临近期末周的图书馆里,苏志杰环顾四周,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戴着耳机、观看在线课程,笔下飞速地记着要点。“在网络平台学习很便捷,随时随地打开设备就能自学。”

网络空间信息丰富、资源多(66.6%),网上学习的形式有趣(56.9%)等,也是受访者喜欢网络学习的原因。就读于河南一所高校的杨紫琳最近被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教授李筠在视频平台开设的账号吸引了。李筠陆续发布了很多领读的视频,“李老师会串联着举例子,介绍书中讲到的生活背景、一些书本之外的历史事件。他还会联系现实,讲解一些举措对后世、甚至对我们现在生活的影响。”同样学习政治学的杨紫琳被这个好玩儿、能听故事、能互动的线上读书课抓住了眼球,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对生僻哲学名词的形象解读她都很愿意听,“不管你是不是政治学专业学生,听了都会有长进。”

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85.6%受访者认同通过网络学习可以养成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习惯。正在攻读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的卢嘉昊也对此表示认同,认为利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自学能够更加激发他学习的自主性。书籍只是单向的输出,但社交网络平台的“评论”“弹幕”等功能增强了互动性。“每当我看到他人的反馈,会产生一种我是在和很多人一起学习知识的感觉,能让我更好地坚持下去。如果是一个人在啃‘天书’,我会感到孤立无援,可能很容易就放弃了。”

在社交平台找到学习伙伴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60.0%受访者曾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学习攻略或心得。受访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的专业所学或课外学习成果分享给更多人(36.6%),自我表达、展示学习成果(18.1%),和他人线上交流学习、促进自己进步(17.2%)等。

英语六级考了669分的高分后,张静怡萌生了把经验分享给更多人的想法。她开通了社交媒体账号,分享的第一篇笔记就是六级备考经验。贴满整墙的单词记忆卡、练习用什么App等“干货”和技巧,让这篇笔记收获了过万点赞和收藏。后来,她顺利保研至清华大学,也更新了多篇夏令营心得,“这也是紧张的考试过程中的一个情绪‘出口’”。

调查显示,83.8%受访者喜欢和网友交流讨论的学习氛围。能在和网友的交流中帮助别人、互相学习,也是张静怡最在意的。她会回复每一条留言,看到有粉丝评论“想知道你怎么考专业第一的”,她就细致地梳理了自己的学习规划和研究生申请过程。还有一位粉丝最初在小红书上和她互动很多,两人互加了微信,成了很好的朋友,经常互相探讨学习经验。

李显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记录下来,剪辑成短视频发到社交平台,有时候也会开着直播自习,来促进自己学习。“以前我在桌前坐半个小时就坐不住了,总想‘摆烂’,但想到有很多双眼睛隔着屏幕‘监督’我,自然就会更专注了,现在我能连续坐着学习六七个小时。”

除了分享学习经验、隔空“云伴读”,李显还会在早上五六点在研友群里叫研友起床,建立多人线上自习室。他发布的视频里,也经常展现早睡早起、勤锻炼的优良作息。“总能收到很多想跟我一起学习打卡的留言,能够激励大家一起上进真的很开心。”

虽然没有系统地发布过自己的学习心得,但苏志杰也非常喜欢在视频课程的评论区和“云老师”“云同学”展开讨论。“在讨论帖里能看到其他人对于抽象计算公式、化学结构的不同分析思路,可以对我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行补充。”苏志杰认为,大学学习是一个寻找开放性答案的过程。有一次,苏志杰也在评论区留下了自己的思考,讲课的老师还对苏志杰的回答进行了点评。

考研时,就读于河南一所高校的杨紫琳也曾参与到网上学习讨论中。看完一位学习博主总结的考研资料,她又按照自己的思路整理了一遍,发到相关话题下。“因为我按照自己整理的逻辑,记知识点会更快,所以分享给大家。”一些网友在她的帖文下讨论,有人认为原博主的思路更好,也有人觉得杨紫琳整理的更好记,就知识点记忆的方式探讨了一番。

大学生网络学习,能高效利用也能理性看待

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几乎“用之不竭”,让杨紫琳觉得既方便又困扰。“输入一个关键词,能搜索出来的信息太多了。有时候打开平板电脑,从8点坐到12点,才选好我要看哪一个。感觉这一上午自己好努力,但其实什么也没干。”信息筛选的时间成本不可避免,杨紫琳也想了一些办法来规避,“可以去看权威的信息来源,比如我比较愿意看‘加V’大学教授的发布。

在中青校媒的调查中,受访大学生也指出了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些劣势,64.9%受访者认为注意力容易被分散,54.5%受访者认为一些学习内容质量不高,50.6%受访者认为找到合适的学习内容需要花费很多时间,37.9%受访者认为学习效率不高,23.1%受访者认为有些平台提供太多便利、甚至被用作在学习中投机取巧。

胡月发现,社交网络平台就像她“肚子里的蛔虫”,随着她播放学习视频的增多,算法为她推荐到主页的视频越来越合胃口。“但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避免被大数据推送带偏,不能对网络信息一股脑全盘接收。”

调查结果显示,89.0%受访者认同社交网络中的内容有优有劣,需要仔细筛选;89.5%受访者认同网络学习是一种有益补充,而传统学习形式同样重要。

对于这一点,杨紫琳深以为然。在读本科时的一门课上,杨紫琳的老师曾布置一项用计算机算法给照片去雾的作业。杨紫琳曾在一则视频上看过关于深度学习的科普,课堂外的涉猎和课堂上的知识点擦出火花,她决定用这种方法试试看。“有些这个专业的博士、硕士在视频平台上传相关的科普视频,让我可以初步了解深度学习到底是什么,可以去看哪些文献,用哪些方法解决问题。”但真正开始学,她才发现深度学习比想象中难得多。在网上的视频引领下入了门,又有老师提供的大量帮助,她才磕磕绊绊写完了给图片去雾的代码,“不过还很粗糙,能应用的图片很少。”

这次经历也让杨紫琳意识到,社交网络学习很生动、有趣,对于刚入门的阶段非常友好,让人不会被陌生的名词、庞大的知识体系吓退,“但想要深入研究,还是得去看那些看似枯燥的书籍、论文。”

在理性认识网络学习的基础上,一些受访者也给出了网络学习的建议,72.2%受访者认为可以选择权威信源推出的学习内容;61.8%受访者认为可以对比不同来源的信息,选择更为优质的内容;48.5%受访者认为可以多去浏览,多看有益;44.9%受访者认为可以和同学、朋友交流有哪些优质学习资源。

卢嘉昊认为,社交网络平台对于年轻人学习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不过还需要得到一些正确的引导。比如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好社交网络的学习属性,让学生对通过检索社交网络获得的内容进行一些分析,或是做一些信息的整合,以及进行更加深度的思考。”

关于如何利用好社交网络和传统形式的学习,杨紫琳有自己的心得。“当你想学一个新东西,但又不知道从何学起,就可以先去社交网络上看看。平台上博主的介绍是一种知识的拆解和浅化,会帮你找到方向,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等初步了解了,再想去深入,就可以去查更专业的书籍、文献,同时还可以把社交媒体上相关的素材作为辅助。”在不知不觉之中,这个“套路”已经深入了杨紫琳的自学体系之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毕若旭 实习生 陈宇龙 范子菁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签:

最新
  • 网上“充电”:大学生在“冲浪”和“社交”中自学_环球微头条

    ”  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85 6%受访者认同通过网络学习可以养成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

  • cpi上涨说明什么?CPI上涨对市场其他方面的影响是什么?

    cpi上涨说明什么?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的是一个家庭的购买力变化的指标,CPI上涨,说明居民的消

  • 《检察风云》发布“罪后真相”版终极预告 黄景瑜白百何携手追击案件真相

    五一档超敢拍犯罪商业大片《检察风云》发布罪后真相版终极预告,犯罪分子的幕后保护伞首次现身,黄景瑜

  • 联发科天玑9200+5月10日发布 跑分飙到136万分 你知道吗?

    联发科天玑9200+5月10日发布:跑分反超骁龙8联发科宣布,天玑9200+旗舰芯片将于5月10日正式发布,目前已

  • 哮喘的症状有哪些?哮喘患者一般能活多久?

    第一、呼吸困难患者当出现胸闷气短,甚至有明显压迫感,胸部像压着大石头一样,喘不上来气,需要被迫坐

  • realmex2怎么更换锁屏壁纸?realmeX2怎么使用内存卡?

    realme x2怎么更换锁屏壁纸?1 点击realme x2手机桌面的设置2 点击桌面与锁屏壁纸,点击设置壁纸3 选择

  • 每日焦点!青铜剑科技大厦封顶 建设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据青铜剑集团消息,2022年12月14日,青铜剑科技大厦封顶,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青铜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地是

  • 环球精选!伟创电气:碳化硅功率器件加持,驱动器有哪些黑科技?

    工业领域能源消费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65%,是节能重点领域和主战场之一。6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工

  • 环球时讯:步进电机驱动技术升级, 为先进制造添翼 ——访广东凯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黄忠报

    广东凯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凯福科技)是国内步进电机领域一家机电一体化研发、生产企业,经过近十余年的用心经营,已发展成为中国步进

  • 热文:构建跨行业的合作平台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资料图片)在信息安全方面,成立一些联盟,建立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解决整车企业在信息安全的标准性问题;构建跨行业的合作平台,推动智能网联

  • 【全球播资讯】AI已最让人惊叹的速度进化,人类如何看待AI工作?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

  • 今日看点: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开发利用 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资料图)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林卫斌认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本质是实现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逐步替代。2030年前主要做增量上

  • 动态焦点:2022年全球工业减速机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30亿美元

    自俄乌冲突发生以来,全球制造业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是能源问题。具体到工业减速机行业来看:(相关资料图)一方面,在欧洲能源危机以及不断

  • 全球看点:2022年电机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展望

    工业电机是电机应用的关键领域,没有高效的电机系统就无法搭建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此外,面对日益严峻的节能减排压力,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 世界快看:数字经济时代,怎样打造企业的数字韧性?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应对不确定性,才能让企业的风险管理更具效率,对机遇的捕捉更有效果?新冠疫情暴发、地缘政

  • 【环球新要闻】超轻太阳能电池可将物体表面变为电源

    (资料图)这款比人头发丝还纤薄的太阳能电池黏附于一块织物上,重量仅为传统太阳能电池板的百分之一,但每千克的发电量是其18倍,可集成在船